李晓利,女,中共党员,5822yh银河国际2020级博士研究生,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经济日报》《南京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参与10余部著作撰写,参与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16项,完成研究报告撰写近30万字,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肖云儒社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2022年优秀博士生标兵”等荣誉奖励10余项。
采访视频
获奖感受:0'18
学习经历:1'23
学习经验:1'57
论文写作:2'32
时间平衡:3'25
兴趣爱好:4'45
生活建议:5'20
获奖感受: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李晓利从三个方面分享了本次荣获国奖的感受:
首先,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此次获得国奖的荣誉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每一份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只要坚定信念、永不言弃,终将到达梦想的彼岸。
其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获得国奖对我而言不仅是鼓励,更是鞭策,我深知自己在科研和学习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今后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最后,心怀感恩,不负遇见。能够拿到国奖离不开我的导师燕连福教授的悉心指导、师门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以及更离不开学院的培养和支持,我将心怀感恩、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科研之路: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在被问道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好一些经验时,李晓利觉得经验的话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看文献、做科研,时间一定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平衡不同领域工作
关于平衡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关系,曾经也是令我非常困扰的问题。在此给大家分享三点建议:
一是客观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个人兴趣、科研能力、就业方向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分析,然后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方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学会舍弃,才能收获更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是将科研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例如,我是研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内容的,我会参加一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践调研活动或相关宣讲活动,使得科研学习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