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平利县、洛川县是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近年来两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振兴,认真贯彻“一县一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了很大力量。8月26日至29日,在5822yh银河国际院长燕连福教授和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行勇教授的指导下,5822yh银河国际由2名教师,8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陕西平利县、洛川县的“产业富民”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调研,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用眼睛观察,全力探寻产业富民之路,全面解锁城乡融合之“钥”。
用好“特字诀”,培育产业富民新业态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坚实保障。当前,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调研团队先后前往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一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神草园茶业有限公司等地;洛川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延刚果业、四叶公司等地实地调研学习,总结两县依托自然禀赋,在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
平利调研分队在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实地调研
洛川调研分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实地调研
县域产业富民深刻反映了我国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特殊路径。当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存在不小的区域差距,即便同属陕西省,平利县和洛川县也有地域差异,对于中西部大部分区县而言,如何抓住新发展机遇,延伸既有产业链、发展县域富民新业态,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利用比较研究,领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必要性,领悟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培育产业富民新业态的紧迫性。
作好“绿文章”,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农业农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涉全国绿色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复兴大业。建设生态乡村,将“绿水青山”的产业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调研团队先后前往平利县蒋家坪村、八角庙村、秋河村等地;洛川县黄章上草地村、旧县镇洛阳村等地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两县加速嬗变美丽环境至美丽经济的实践举措和基本经验。
平利调研分队在广佛镇八角庙村实地调研
洛川调研分队在土基镇黄梁河村实地调研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陕西省各地围绕家园、水源和田园,启动清洁乡村建设;围绕村庄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的“三化”,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围绕富民产业、惠民服务、便民基础建设,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在夯实基础实施的同时,以自然风光结合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努力打造记得住乡愁,也看得见未来的特色乡村。平利、洛川两地,调研的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经验思路,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
念好“融字经”,破解县域发展新密码
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调研团队在与两县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座谈访谈中,全面了解了两地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平利调研分队在农村农业局座谈访谈
洛川调研分队在洛川县政府座谈访谈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两县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突出特点在于依托茶产业、苹果产业,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生态。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提供实际成果支撑。
本次调查研究让交大马院的青年学子们在乡村大课堂中,受了教育、长了知识、也增了才干。下一阶段,团队成员将利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所长,继续深化调研认识,促进成果转化,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经验总结、理论诠释,扎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字:任艳桃、张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