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学术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解放军报】刘儒 邓亮: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01       点击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和要求,涵括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党的民族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密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又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认同和自信,关系到文化立场的坚守,关系到文化基因的传承。这一主体性,是我们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所必需的价值立场。新征程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首要的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各民族自觉树立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塑造极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秉持开放包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展开恢宏的历史长卷,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精彩纷呈,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牢牢扎根“和合共生”的思想土壤、秉持“视天下犹一家”的大同观念、顺应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在理论建构中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兼收并蓄不是全盘吸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坚持融通各民族、贯通古与今的同时,必须加强辩证取舍、鉴别良莠的理论判断,实现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理论扬弃,推动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理论发展,构建具有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包容性理论体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创新禀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又赋予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这决定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一方面,要坚守魂脉和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另一方面,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积极汲取建党百余年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不断丰富立足中华民族历史、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理论成果,以此牢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5822yh银河国际)

原文刊登于《解放军报》2024年7月29日第07版:思想战线

原文链接:http://www.81.cn/szb_223187/szblb/index.html?paperName=jfjb&paperDate=2024-07-29&paperNumber=07

分享到: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5822yh银河国际 - welcometo银河娱乐网站
站点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

  • 西交马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 西交马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号